👴🏻肆月初柒·九十三

中国·喜丧

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电影《喜丧》

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片

最佳导演-张涛

讲述暮年老人林郭氏一生以家庭子女为重,她年幼丧母,父亲外出贩卖烟叶再也没回。与丈夫生育6孩,丈夫对她不好,6个孩子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个月时,丈夫也走了。从此再未嫁人,独自以要饭为生抚养孩子成家立业,一辈子没走出张庄。

四儿外出打工,妻子跑了,林郭氏暮年还需照顾四儿留在村里的孩子小道。洗衣做饭,小道叛逆,从不懂尊重及照顾奶奶。

在老屋晨起洗脸刷牙、梳头、擦拭放满全家福照片的相框,刚出门,林郭氏便跌倒了。


《最好的告别》中提到,跌倒导致髋关节骨折是最大的老年问题,甚至有人再也不能行走。导致跌倒的三大主要危险因素是平衡能力差、服用超过4种处方药和肌肉乏力。没有这些风险因素的老年人一年有12%的机会跌倒,三个风险因素都占齐的老年人几乎100%会跌倒。老人足部的加强护理,也可有效减少老人跌倒的几率。


一家人聚在老屋商量让在外安家的大儿子、大女儿参与凑钱,将老人送进村里敬老院。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照顾她,“我们都忙,谁能照顾你?你还是去敬老院吧。” 讽刺的是,要有一个人的逝去,另一个人才有空位住进敬老院。林郭氏便开始轮流在二儿子、二女儿和三儿子家生活,饱受欺凌与折磨。

二儿媳责怪她从未帮忙带过孩子,嫌弃她得笑病,让她住牛棚,还要霸占她的老屋;三儿媳责备跪在地上的她为什么鼓励孙女独自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说她老了还不懂事,嫌弃她脏,把她用过的碗筷被褥全数丢弃;二女儿虽说不相信自己母亲会偷钱,但在丈夫的怂恿下仍然质问她,她没反驳,反倒应了下来,立刻掏钱要给女儿,说道:“我要钱有什么用?”

尤其在农村,儿孙满堂的老人不会想去敬老院。摔倒后脑神经损伤得了笑病,她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止不住发笑,使电影表达的观念更具冲突性。她一直拜的观音被二儿子怒摔成碎片,也将养育之恩、信仰和敬畏一并摔碎,在儿女面前林郭氏因衰老早已没了尊严。而无论孩子们如何对待她,哪怕观音碎的只剩一颗头颅。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依旧为孩子们虔诚的祈福平平安安。

孩子们的言行伤透了她的心:“哎,不由我,不想死也得死欸。最近我总梦到俺娘,俺娘想我了。”  


敬老院胡嬷嬷去世,去养老院前,她在牛棚照例一个人起床、洗脸、梳头、照镜子、拜观音祈福孩子们平安、服药。人走后,没人为她哭,没人因为她的离去感到异常难过,火化时也是一个人。活着干活,老了干不动孩子们不要她嫌弃她,尽是生而为人的孤独。

年轻时如她收音机里齐秦唱的那般,也许......

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

没有烦恼没有那悲伤

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

忘掉痛苦忘掉那地方


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资源和机会,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新生活。

《最好的告别》-Atul Gawande

一生好听书、听戏、看电影、听喇叭,葬礼上她的照片在台下笑看着台上跳起艳舞,尴尬又难堪。死者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年纪80岁以上,葬礼可谓喜丧。林郭氏的“喜丧”不过是伟岸的人们以逝者的名义过足自己的瘾。荒诞的是现今中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举办丧事仍有同影片中一样没日没夜的大摆宴席、敲锣打鼓、脱衣舞、麻将、酒精......

电影结束,二儿媳也倒在林郭氏曾经跌倒的门口,极具意味。不是天道好轮回,人类都会衰老,亦有需要照顾的时候,死亡总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年迈亲人离世的当下,多数人体感的悲伤有限。而在往后的日常生活中反复体会亲人离开后自己生活变化的每一个细节和瞬间,悲伤才会成倍增长。

结尾不仅仅是对死者重要,也许,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最好的告别》-Atul Gawande


导演立起一面镜子,照着所有观影人和这个社会。批判复杂的人性,寿则多辱,没有所谓的因为有钱所以善良,人性最经不起考验。批判打出“ 养儿防老 ”、“ 政府来养老 ”的口号却好似一纸空文,最重要的敬老院和专业临终关怀仍未被认真对待和普及。无法依靠子女的老人、失独老人、老无所依的每一个人又如何自处。

问题不是我们如何能够承担起这个系统的开支,而是怎样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在人们生命终结之时,帮助他们实现其最重要的愿望。

《最好的告别》-Atul Gawande


放眼整个世界,医疗技术与科学力量的强大在面对死亡时仍有无力之处,人文主义与人道关怀让生者能更有尊严地活到终了。面对死亡不免于恐惧和悲哀,是值得宽慰的。而如何为人类在终点寻得意义与安宁,对于当下的文明来说,依旧任重道远。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全文完

评论
热度 ( 5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_Yui | Powered by LOFTER